GB3836系列标准是我国防爆电气设备领域的核心标准,在国内防爆认证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系列标准等效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 IEC 60079 标准,这意味着我国的防爆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GB3836 系列标准全面覆盖了防爆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安装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为确保设备在爆炸性环境中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详细且严格的技术规范。其权威性不仅体现在国内相关法规和政策对其的引用和遵循,还体现在行业内企业对该标准的高度认可和严格执行。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生产防爆电气设备时,都必须以 GB3836 系列标准为依据,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主要防爆型式及技术要求
隔爆型(Ex d)
隔爆型防爆是通过特殊设计的隔爆外壳来实现防爆功能。其原理是,当设备内部发生爆炸时,隔爆外壳能够承受爆炸产生的压力和高温,阻止爆炸火焰和高温气体传播到外壳外部,从而避免引发外部爆炸性环境的爆炸。这就好比为设备穿上了一层坚固的 “铠甲”,将爆炸危险限制在内部。
在 GB3836 标准中,对隔爆型设备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以隔爆外壳的接合面为例,对于 IIB 类气体环境,标准明确规定接合面间隙必须≤0.3mm 。这是因为接合面间隙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隔爆外壳的防爆性能,如果间隙过大,爆炸火焰和高温气体就有可能通过间隙传播到外壳外部,引发危险。同时,隔爆外壳还需通过严格的耐压试验和高温试验。耐压试验要求外壳能够承受一定压力的冲击而不发生损坏,以模拟设备在内部爆炸时所承受的压力;高温试验则是为了检验外壳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确保其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隔爆性能。例如,在某石油化工项目中,所使用的隔爆型电机就严格按照 GB3836 标准进行设计和制造,其隔爆外壳的接合面间隙控制在 0.2mm 以内,并且顺利通过了耐压和高温试验,在实际运行中,有效保障了设备的安全运行,防止了爆炸事故的发生。
本安型(Ex ia/ib)
本安型防爆的原理是从限制能量入手,通过合理设计电路,将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限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确保在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状态下,电路产生的电火花和表面温度都不会达到足以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能量。这就如同给电路加上了一个 “能量锁”,从根源上杜绝了爆炸的可能性。
本安型设备分为 ia 和 ib 两个等级。“ia” 等级的电气设备安全性更高,它在正常工作、施加一个故障以及任意组合的两个故障条件下,均不能引起点燃,适用于 0 区、1 区和 2 区等危险程度较高的场所。例如,在一些石油开采现场的 0 区环境中,使用的本安型气体检测传感器,即使在多种故障同时发生的极端情况下,也能确保不会引发爆炸。而 “ib” 等级的电气设备则是在正常工作和施加一个故障条件下,不能引起点燃,适用于 1 区和 2 区。在 1 区的化工生产车间中,常见的本安型控制系统,能够在正常运行和单一故障情况下保证安全,为生产过程提供可靠的控制。不同等级的划分,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的危险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本安型设备,既保证了安全,又兼顾了成本和实用性。
其他防爆型式
除了隔爆型和本安型,GB3836 系列标准还涵盖了增安型、正压型等十余种防爆型式。增安型(Ex e)是通过对电气设备的结构进行优化,加强对电气元件的保护措施,使设备在正常运行或认可的过载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火花和危险高温,从而达到防爆的目的。例如,增安型电机通常会采用特殊的绝缘材料和散热结构,以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常见于一些对设备安全性要求较高,但爆炸风险相对较低的工业生产环境中。正压型(Ex p)则是通过向设备外壳内部充入保护性气体,如新鲜空气或惰性气体,使外壳内部的压力高于外部环境压力,阻止外部可燃性气体进入设备内部,从而实现防爆。在一些对防爆要求极为严格的场合,如炼油厂的分析小屋,正压型防爆设备被广泛应用,确保了分析仪器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
每种防爆型式都有对应的防爆标准,且具有其独特的防爆特点和适用范围,企业在选择防爆设备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工艺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防爆型式,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评论